中国古典红木家具之“礼”
更新时间:2015-08-15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礼仪中,随着中国传统古典家具的发展,如何排座、如何做客、如何祭祀等都很有讲究,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个人一人一案,是典型的分餐制。
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直到八仙桌出现,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顺应的变成了合餐制。
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然后就坐,且餐且饮。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革,继以最贵肴撰。每进一肴。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2、做客之礼
在古时,前往他人家做客,其礼节的设计了是非常高明,反映了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
例如坐礼。坐礼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坐礼的姿势是由坐具直接决定的。至少到唐朝中期,椅子还不是我国主要的坐具。我国传统的坐礼有四种:1、跽坐,也就是跪坐,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后跟上,与跪相似,但不同之处也很明显:跪时臀部须要离开脚后跟的。2、趺坐,双足交迭,盘腿而坐。3、箕踞,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4、带踞,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其实就是蹲。
与此同时,古人坐椅子还讲究文武不同。
先说文人,文人坐椅子讲究长幼尊卑,下级与上级同坐时要斜签着身子坐下。一般时文人坐椅要上身直正,左手端带或扶在腰带上,右手自然放在右大腿上。还有一种坐法显得正式恭敬,那就是双手合拢藏于袖中置于身前。与长者、身份高于自己者同坐时要斜身面向对方坐在椅子上,一腿略前伸。
再说武人,武人坐椅就没有这些规矩了。武人坐讲究“虎背熊腰”,坐法为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上身略前倾,双手捂住双膝盖。双肘自然指向两旁。
据一些文献记载,在北宋时期,士大夫家内的妇女是不得坐椅子的,否则即被视为不懂规矩。直至宋代之后,妇女坐椅子才不算违礼。
除此之外,去他人家做客,拜访的时间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以免影响对方休息。如果事先约定了拜访的时间,就必须守信,准时到达;出门前,头发要梳理整齐,衣着要朴素、整洁,合于自己的身份,不炫耀自己的富有、时髦;男性要剃须,女性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等等。另外,在做客的礼节当中,进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中包含着许多需要仔细处理的细节。
到达对方门口,如果门是关着的,我们应当轻轻叩门,或者轻按门铃,静候主人开门;千万不要弄出很大的动静,惊扰主人和邻居。如果门虚掩着,门口放着两双或者两双以上的鞋,里面的说话声能清楚地听到,表明没有私人秘密可言,那么客人无须顾忌,可以推门进去。相反,如果屋里的谈话声很低,听不清楚,证明他们谈话的内容不足与外人道,这时客人不要贸然进去,《礼记》中所谓“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就是这个意思。这时,最忌讳的是侧着耳朵从门缝里偷听主人家中的谈话,那样有打探他人隐私之嫌,是不道德的,所以《礼记》中说“毋侧听”。此时,客人可以故意提高声音说话,让主人知道外面有客人,以便结束谈话,正如《礼记》所云,“将上堂,声必扬”。
客人进门之后,应该关上门,还是开着门呢?《礼记》中提到一条原则:“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意思是说,如果门原先是关着的,那么你进门后就把它关上;如果原先是开着的,就还让它开着。如果后面还有人接着要来,就“阖而勿遂”,意思是把门略略合上,但不要关紧。
客人在哪里就坐,要听主人的安排,不应想当然地自己挑个座位坐下;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坐在主人固定使用的座位上,以及客厅正中的位置上,那样有自大之嫌,非常失礼。主人请客人就座,客人不能大大咧咧地率先坐下,而应该请辞,请主人先坐下,然后自己再坐下。因为按照“长者先,卑者后”的原则,谁先谁后,要看谁的辈分高,如果年轻人抢先坐下,就是对长者不礼貌。如果彼此年龄差不多,则可以约略同时坐下,但是彼此的谦让依然是不可缺少的。
主人为客人沏茶,也是中国待客之道中必备的节目。此时,客人应该向主人表示感谢。但是,客人应该怎样向主人致谢,则又有些讲究。我们读《仪礼》,便可以知道,在先秦时代广为流传的仪式当中,都有主客相见,主人向客人敬酒的礼节,它和今天的敬茶大致相当。在这个时候,客人往往要起身辞谢。如果安坐不动,就有役使主人之嫌。如果主人站着为客人倒茶,客人却按广东习俗行事,只是用指头敲击桌面,恐怕很难表现恭敬之心。同样的道理,当主人去为客人端点心的时候,客人也应该起身辞谢,并且要等主人落座以后再坐下。
3、祭祀之礼
中国自古就有祭拜先人的孝道传统,对于中国人“入土为安”的生死观,清明祭奠对活着的人存在更大意义,进行对后代孝道的教育;与家人有个团圆的机会,比如家庭成员不和睦的,看在先人的面也能稍微冰释前谦。人们并不是真的相信去世的人还有知觉,能感受到我们的情意,而更多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所以祭奠逝去的人是为了对活着的人产生更大的意义。
中国古时的祭祖活动一般是在宗庙或祠堂里举行的,祭祀时所用的器具、摆设、祭者的服饰、仪仗与祭祀的程序,都依主祭人的身分等级及祭祀名目的不同而有着详细、严格的规定。其中,供桌(案)是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具,多陈设在寺庙、宗祠、家祠、客厅正堂等处,是用于供奉、祭祀先人、先烈的专用家具。
在祭祀时,供案一般都是摆放被供奉的对象,而供桌则是摆放供奉品,如酒、水果以及其它食品等。供桌比供案矮,不使用时一般都放置在供案下面,供奉时再拉出来,等供奉完毕,再移回供案下方。
古代祭祀的对象可以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三类祭祀:一是祭祀自己的祖先;二是祭祀作为文化传统核心人物孔子的释奠礼和公祭其他值得祭祀的重要人物;三是,祭祀神性上天或祭祀天地。我们将分别阐发这三类祭祀。在此主要谈谈祭祖礼,即“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这就是这中国传统礼仪祭祀之礼。
“陈其宗器”,春秋两季都要把祖宗的传统代表精神那些东西摆出来。譬如,元朝的成吉思汗用过的武器,一直始终供在祖庙里头,平常不准人看的,这个就是“陈其宗器”。周朝有周朝这个祖宗们用过的东西,摆出来,所谓传国之宝,家庭里也有传家之宝,这个传家之宝、传国之宝的这个意思就是“宗器”这个道理。
“设其裳衣”,把祖宗们穿过的衣服挂出来。过去正月初一开始,就是过年那天晚上夜里开始,每个家庭把祖宗的像要请出来,以前没有像,画的,叫做“容”,容貌那个容,叫挂这个“容头”,“容头”就是古代所谓像。那个像画的时候请名画家画,就等于现在写生的画,那么老辈子们给这个画的时候也很苦,起码要个把礼拜,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坐在那个地方,给他紧看、紧画,每一点神气都要画出来,那么这种也就是古礼,现在人都用照片挂出来。
“荐其时食”,中国的古礼,什么时间新产品出来,农作物或者新的稻子、米出来了,或者应时的水果出来,马上就要拿来恭敬地放到供桌(案)上供祖宗,献给祖宗。